大国经济 马光远 马光远:“五期叠加”之下,稳住中国经济需要“三支利箭”

日期:2023-09-04作者:佚名阅读量:
文章摘要:笔者认为,在疫情的影响之下,要稳住中国经济,重心在于稳住“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已经部署了一些大项目,但随着中国经济高增长的结束,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已经极为有限,主要依靠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周期已经结束,把主要精力放在投资拉动上,中国经济又会陷入过去产能过剩,效率低下的循环。笔者在前段时间提出稳住中国经济的三支利箭:一是稳预期,二是稳消费,三是稳地产。

概括

众所周知,今年以来影响经济发展的国际国内因素更加复杂严峻。 俄乌冲突、全球通胀、美联储暴力加息,给全球经济蒙上了衰退的阴影。 图片作者认为,今年全球经济之所以复杂严峻,不仅是疫情影响以及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在疫情冲击下不负责任的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行为,但这些行为背后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 。 二是逆全球化冲动期。 一些逆全球化做法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出现,疫情加剧了全球逆全球化趋势。 主要是这几点如果真正落实的话,下半年中国经济向好的趋势就不会逆转。

文|马光远

众所周知,今年以来影响经济发展的国际国内因素更加复杂严峻。 俄乌冲突、全球通胀、美联储暴力加息,给全球经济蒙上了衰退的阴影。 国内疫情出现新的反弹,并出现多发疫情的趋势。 这种不利影响明显加大大国经济 马光远,意想不到的突发因素对中国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特别是二季度,上海等地疫情爆发,给中国经济带来明显下行压力。 二季度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一些重要指标深度下滑。 尽管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经济的措施,但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 但考虑到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复杂性,为确保下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宏观政策需要有针对性地继续加大货币投放量。

从目前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和看法来看,情绪比较悲观。 笔者认为,从今年的走势来看,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肯定已经过去了。 下半年中国经济向好的趋势基本确定,但中国经济仍面临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和预期的影响。 这个问题太悲观了。

稳定中国经济预期,首先要对经济走势本身做出正确判断。 无论导致中国经济下滑的因素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我们只能了解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处境。 只有深入分析、正确分析机遇和挑战,才能更加准确地实施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稳定预期,确保我国经济向好的趋势不会逆转。

图片

笔者认为,今年全球经济之所以复杂严峻,不仅是疫情影响以及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在疫情冲击下采取的不负责任的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行为,也与一些这些行为背后的必然因素。

就当前全球周期而言,笔者认为,当前世界正处于疫情和逆全球化思潮驱动下的“五相叠加”周期。 这是全球经济极其复杂的主要原因。

|具体来说,“五相叠加”是指:

一是全球货币政策收缩期,特别是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央行猛烈加息,必然导致全球金融资本市场动荡;

二是逆全球化冲动期。 一些逆全球化做法在疫情之前就已出现,疫情加剧了全球逆全球化趋势;

第三个是史诗般的通货膨胀时期。 此轮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高通胀是近4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 美国、欧洲等经济体通胀指标创40多年来新高,存在多重因素和治理问题。 非常困难;

四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期。 疫情冲击下,全球供应链体系面临重组冲击;

最后是新经济冷战的形成期。

我们看到,全球治理情绪十分脆弱,一些地缘政治冲突不仅导致了政治上的结盟,也导致了经济层面上的相互脱钩和结盟。 这无疑是对全球经济最大的打击。

|与全球“五期叠加”相对应,中国经济也处于“五期叠加”周期:

一是经济周期转型期,中国经济正从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

二是“三重压力”冲击期。 需求减弱、供应减少、预期减弱是长期的;

三是新经济、新产业的困惑期。 新能源、数字经济、互联网等在经历高速增长后,发展面临方向选择和困惑;

四是产业链、供应链瓶颈期。 短期来看,行业离开中国的概率较低,但长期来看,隐忧凸显,留给我们的处理时间不多;

最后,还有疫情的长尾效应。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能是长期的。

在这个“五期叠加”下,我们看到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挑战并不完全是疫情等短期因素,而是结构性的、长期的,这意味着在应对在策略上,我们需要多空结合。

|“五期叠加”下,宏观政策该如何应对?

笔者认为,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来看,虽然中国经济面临的冲击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大国经济 马光远,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和中国仍处于战略机遇期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改变了。 这就是我们的逆转。 预期的关键是要把中国经济的机遇解释清楚、分析清楚,让大家加强对中国经济的预期。

其次,中国经济转型、结构性改革、应对“三重压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政策应对要有耐心,产业升级和产能管理不能短期化。 给企业时间,也给行业时间。

短期来看,笔者认为,7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定下今年下半年宏观政策基调非常重要,必须贯彻落实。 研究中国宏观政策、对中国经济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央政治局每季度都会召开会议,研究分析经济形势。 其中有两次会议尤为重要。 一是每年7月份的会议,总结上半年工作,部署下半年工作; 二是每年年底的政治局会议,为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

由于这两次会议要么涉及每年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要么涉及明年经济政策的制定,受到广泛关注。 尤其是今年7月政治局会议,中国经济受到疫情的两次冲击,中国经济受到“意外”影响,二季度经济增速回落至0.4%,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在所难免。 尤其是今年两会确定的5.5%的目标是否还能坚持下去,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这次重要会议有三大看点:

首先,对于2022年设定的5.5%的经济增长目标,这次会议似乎透露出了灵活的态度。 有两句话值得注意:

一是在谈到下半年工作总基调时,提出“巩固经济复苏向好势头,着力稳定就业和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达到最好的结果。” 力求最好,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更灵活的措辞。

二是提出“经济体量大的省份要勇于带头,有条件的省份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有条件的省份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这意味着今年有的省份没有条件,举步维艰。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 这是一种务实的姿态。 毕竟今年超出预期的因素太多了。

其次,在宏观政策上,特别强调“积极扩大需求”。

提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 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专项债务额度。 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 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畅通交通物流,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

笔者认为,疫情影响下,稳定中国经济,重点是稳定“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一些大型项目为了投资需求而部署,但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束,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极其有限。 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周期已经结束。 如果主要着眼于投资,中国经济将陷入过去产能过剩、效率低下的循环。 当前真正能够拉动中国经济的最大希望就是消费。 最大的空间是消费,消费有长期的推动力。

笔者呼吁中央发行特别国债,比如4万亿,专门用于刺激消费。 向中等收入群体和部分高收入群体发放消费券,对低收入群体给予现金补贴。 这种消费最终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字效应是客观的。 最近一些地方推出的消费券就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说中国经济还需要第二个“四万亿”,那么2008年的四万亿将主要靠投资拉动。 我希望这次主要是通过刺激消费来推动中国经济走出困境。

三是强化风险意识,提出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

毋庸讳言,今年以来,由于多种因素叠加,中国经济的一些风险因素更加凸显。 除了提到粮食安全问题外,会议还专门讨论了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村镇银行的风险。 笔者这里专门谈谈房地产市场。 经历了近期的一系列事件,很多人终于明白了房地产市场稳定的重要性。 房地产稳定对中国经济稳定至关重要。

会议提出,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用足政策工具,支持刚性住房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压实地方政府责任。 保障房屋交付,稳定民生。”

笔者认为,虽然当前房地产市场预计低迷,存在一定风险,但如果政策到位,解决当前房地产市场问题还是有办法的,房地产仍不会出现“硬着陆”。 ”,而保障房的问题可以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分类,解决需求问题,下半年可以重点从改善需求上突破。 过去那些限制改善需求的政策应该尽快取消。 比如,有些地方对第二居所的认定过于严格,影响了改善需求。 一些地方的金融政策规定,第二套住房首付比例高达80%。 世界上从未见过如此高的首付比例。 下半年,要清理过去严控时期不符合配套合理需求的政策,适当减税降费。

四是会议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让国有企业敢做事、民营企业敢创业、外资企业敢于创业”。企业敢于投资。”

笔者认为,“三敢”解决了预期的问题! 这是迫切需要改变的事情。 经济学的逻辑一再证明,预期非常重要。 没有良好的发展预期和政策预期,企业家就会不敢做事。 笔者特别希望有更大、更具体的措施来改变预期。 比如如何解决“民企敢创业”的问题。 要深入了解民营企业不敢创业的原因,解决民营企业发展的忧虑。 驳回它。

前段时间,笔者提出了稳定中国经济的三支箭:一是稳定预期,二是稳定消费,三是稳定房地产。 这次政治局会议规划的下半年重点可以说与笔者之前提出的三点不谋而合。 主要是这几点如果真正落实的话,下半年中国经济向好的趋势就不会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