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沟遗址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

日期:2014-04-22作者:阅读量:
文章摘要:陈家沟遗址位于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发源地 ——焦作市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西北,太行山余脉青风岭上。南临黄河滩地,西距温县城5公里,北距“温县盟书”出土地约10公里,东距东周“邢邱故城”所在地北平皋村也只有4公里。遗址地理坐标为北纬35°02´,东
    
陈家沟遗址  龙山文化壕沟发掘现场  

陈家沟遗址东周时期墓葬的陪葬马坑      
陈家沟遗址    东周墓葬随葬陶器   陈家沟遗址位于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发源地 ——焦作市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西北,太行山余脉青风岭上。南临黄河滩地,西距温县城5公里,北距“温县盟书”出土地约10公里,东距东周“邢邱故城”所在地北平皋村也只有4公里。遗址地理坐标为北纬35°02´,东经113°05´,海拔105米。遗址现存面积近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达3- 4 米,保存状况较好。遗址位于中线干渠里程491公里处、已开工建设穿黄工程涉及区域内,干渠占压面积约2万平方米。
2005年4 -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对陈家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按照保护发掘规划,分别在遗址南部、北部布10×10探方46个,5×10探方7个,揭露面积达495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为龙山、西周、春秋、战国、汉五个时期连续叠压,发掘灰坑480余座、墓葬55座、壕沟2条、陶窑8座,出土青铜、玉、陶、石、骨、蚌等质地的文物300余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发掘项目领队为张志清研究员,主要工作人员有杨树刚、郭亮等。
龙山文化遗存主要有壕沟、灰沟等遗迹,分布于遗址中南部。遗物以陶器为主,主要有深腹罐、斝、圈足盘、盆、钵、器盖、器座等。
西周文化遗存遍布遗址各区,但文化层多被晚期破坏,主要有灰坑、墓葬等遗迹。其中长方形竖穴土坑墓5座,多单人仰身直肢,随葬品有鬲、罐、簋、豆等器,有殉狗现象。
东周文化遗存最为丰富,遍布整个遗址。陶窑发现8座,其中Y2、Y3、Y5、Y7、Y8相隔不远,应属于同一陶器手工业烧造区。Y2、Y3保存完整,整窑全形为8字形,分工作坑、火门、火膛、窑室、烟囱五部分,出有鬲、豆、罐陶器残片,其中Y3还出有不少瓦,这是Y2所没有的,表明两者功能的差异。38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南北向墓葬14座、东西向墓葬24座。葬具有一棺一椁、单棺,墓主大多仰身直肢。半数墓葬随葬陶器40件(套),有鬲、鼎、罐、豆、盂、盆等。M54规模较大、等级最高,其东为陪葬马坑MK1,南北并列马2匹,可以确定是死后摆放的。灰坑数量众多、形状多样,袋状窖穴颇具特色,分布当有一定规律。H404的发现特别引人注目,该坑为不规则形斜壁灰坑,出土有大量页岩石圭成品和半成品,为加工制作石圭后的废弃石料,时代为春秋时期。
汉代遗迹有灰坑、水井等,其中H197中有两层兽骨,引人注目。上层三具完整狗骨架和3个以上狗头,其它兽骨凌乱叠压,个体难辨;下层兽骨较之上层更为密集、杂乱,无完整个体,计有马头2个、羊头2个、狗头1个以及大量马或羊的下颔骨、肩胛骨、脊椎骨、肋骨等。
本次发掘是陈家沟遗址历史上第一次长时间、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大面积揭露发现了遗址几个时期的连续文化层叠压现象,清理出大批遗迹、遗物,为复原该地区的历史文化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陶窑和石圭制作废料坑的发现,对于研究东周时期的手工业工艺水平、流程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考古价值,尤其是后者为研究举世瞩目的“温县盟书”提供了重要线索。两周墓葬保存完整,随葬品组合清楚,对研究两周时期的葬制葬俗、年代分期也具有较高价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