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4月2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日期:2014-04-19作者:阅读量:
文章摘要:4月2日,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经过一年多的筹建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馆内主要设《隋唐大运河展》,共有十二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前言、东都洛阳的营建、隋唐大运河的开凿、通济渠的开凿与隋炀帝下江南、邗沟等的开凿、大运河与东都洛阳的繁荣、运河城市的兴起

  4月2日,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经过一年多的筹建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

  馆内主要设《隋唐大运河展》,共有十二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前言、东都洛阳的营建、隋唐大运河的开凿、通济渠的开凿与隋炀帝下江南、邗沟等的开凿、大运河与东都洛阳的繁荣、运河城市的兴起与繁荣、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作用、运河遗珠、隋唐大运河洛阳段运河遗产的保护、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的申遗、结语等。通过图片、实物、模型、视频等形式,展示和诠释隋唐大运河广阔的时空跨度,杰出的巨大成就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既是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和展现大运河中枢自然特性、人文精华的专题性博物馆,又是运河文物、文献资料征集、收藏中心和运河文化研究及展示的中心,同时也是传播中国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馆长孙红飞介绍,历史上的洛阳段运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今,洛阳还遗留有许多与运河相关的文化遗存。山陕会馆位于明清洛阳城南门外洛河北岸的南关地区,是清代山西、陕西两地的富商大贾为便利在洛阳的两省商人经商聚会需要而修建的。这里在隋唐时期就离当时的漕渠和新潭不远,到明清时期,仍是洛阳水陆码头的物资中转站,是当时洛阳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因山陕会馆与洛阳水运的渊源关系,所以选择在这里成立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并运用多种展示手段和方式,把古都洛阳所遗存和保留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全面展示给社会公众,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认知古都洛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博物馆位于洛阳市老城区九都东路171号,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对面。博物馆的对外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每天上午9点至17点,周一闭馆。(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孙红飞 刘小蓉)

  相关链接:

  洛水之滨的山陕会馆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系依托洛阳清代建筑群山陕会馆建立而成。洛阳为秦晋商人到江南和华南的必经门户,自清代康雍年间起,山西、陕西两地的富商大贾便鼎力筹资,在水陆通汇的洛水之滨修建了山陕会馆,以满足在洛阳的两省商人经商聚会活动需要。现存的会馆建筑始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整体为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分布式两进四合院,重要建筑座落在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分落左右,琉璃照壁、西门楼、东西仪门、山门、舞楼围合成第一进院落,舞楼、东西廊坊、东西官厅、拜殿、正殿、东西配殿等围合成第二进院落。会馆建筑整体为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分布式两进四合院,主要建筑座落在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分落左右,琉璃照壁、西门楼、东西仪门、山门、舞楼围合成第一进院落,舞楼、东西廊房、东西官厅、拜殿、正殿、东西配殿等围合成第二进院落。

  大运河: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开凿,经历了一个上千年的历史过程。

  中国大运河的开凿始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时期)第一个开凿运河的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王夫差,吴国攻打齐国的时候,为了运输军队和粮食,在邗城(今扬州)开凿了一段连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水路,即邗沟。这一段运河后来一直使用,在隋代成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全线贯通是在公元7世纪(隋炀帝时期),隋朝于581年建立,618年灭亡,是昙花一现的短命王朝,却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下光辉的一页。 13世纪完成第二次大沟通(元代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最重要历史作用是为元代的京杭大运河开凿打下了坚实基础。隋唐大运河对于京杭大运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为京杭大运河的开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而且隋唐大运河部分河段如江南河、邗沟成为了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元明清三代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北京,全长2700公里,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平原,经过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七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申遗工作于2007年开始,共包括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与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其中涉及洛阳的有两处重要遗产点是:含嘉仓遗址160号仓窖遗址和回洛仓遗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