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支付机构如何管控风险

日期:2014-03-18作者:阅读量:
文章摘要:2013短短一年,互联网金融从理论概念上的名词因为阿里余额宝的试水而大热,腾讯微信红包的一夜生花;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的犹抱琵琶;平安陆金所等p2p的随风借势。随着移动互联网和4G时代到来,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会更加风起云涌。在这个过程中,一

  2013短短一年,互联网金融从理论概念上的名词因为阿里余额宝的试水而大热,腾讯微信红包的一夜生花;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的犹抱琵琶;平安陆金所等p2p的随风借势。随着移动互联网和4G时代到来,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会更加风起云涌。在这个过程中,一直被界定为主体金融机构附属补充的第三方支付,以其快速灵活的草根特点,在传统金融格局到互联网金融格局的形成中,抢滩成功,奠定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互联网也好,金融也好,核心之一都是风险防控问题,如果风险防控做得不够,行业发展无从谈起。

  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支付机构主要面临如下风险:首先是制度性风险。从第三方支付生态环境看,我国目前整体的社会信用水平偏低,完整的第三方支付法律体系尚未建成,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对于不断涌现的创新性业务,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市场主体均无法通过已有的制度规范对其进行识别、认定和管理。客户资金安全和权益保护工作与国际领先做法尚有不小的差距。虽然国内也有一些支付机构提出“全额赔付”,但从整体行业层面上,支付机构在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其次是业务性风险。目前,第三方支付安全的威胁主要有网络钓鱼、恶意欺诈和账户被盗三大类。从案件分析来看,黑色产业从业者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他们利用银行、运营商、即时通讯、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信息割裂,利用各环节信息到达的时间差,对支付公司和消费者利益造成极大危害。

  第三是道德性风险。近几年第三方支付快速发展,有些公司为了追求短期效益不重视风险管理,更有甚者为了快速抢占市场而采用短期和极端的发展方式,损害了行业整体利益,给整个行业的发展留下了阴影。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缺失,是很多金融大事故的根源。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大数据涉及大量个人隐私,一旦被有些公司或从业人员主观上用于牟利,这些海量数据就成为隐形炸弹。美国次贷危机后,华尔街一直把道德风险作为主要防控风险。

  那么,支付机构该如何做好风险管控从而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业务的连续性呢?建立稳定安全的支付业务系统,配套安全规则、防火墙设备、灾备建设、数据备份、日常巡检等各个方面都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确保系统的稳定,支持业务创新和广大用户进行安全、快捷的支付。系统的建设和业务开展同时必须符合监管部门发布的政策制度的要求。

  紧跟市场形势,注意市场和信用风险的防范。目前各类“宝”产品大卖,其中支付机构占据了主体地位,正在引领一场互联网金融的热潮,不过越是繁荣的背后越应注重风险管控。虽然目前短期看不到货币市场基金下跌的趋势,但是利率本身上下波动是市场的必然,支付机构应当注意货币市场和信用风险的防范,正面宣传产品本身存在的风险,公开操作方式,正确引导投资者,同时密切关注监管政策的变化。

  积极参与业内合作,投身行业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支付行业内目前有小范围信息共享机制,但规模较小,不能满足整个行业的风险信息共享需要。鉴于此,支付清算协会正致力于会员的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协会拥有超过300家会员,会员的支付业务遍及各个支付渠道,实现行业内的风险信息共享,能够提高行业整体对风险的识别与处置效率,减少会员损失,有效维护会员利益。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由于支付机构没有传统金融系统体制内的约束,社会诚信文化的相对缺失,从业人员道德教育与风险防控也尤为重要。国内支付机构行业历时不长,人才相对短缺,需要支付机构、行业协会以及高校等共同努力,为支付行业培养行业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支付清算协会)

标签: